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地下管线的安全问题越来越显突出,例如2010年南京7.28化工管线泄漏引起大爆炸,造成13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北京市的严重内涝。不断发生的管线事故,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2012年全国管线事故造成近2000亿元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城市的基本民生和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历史问题,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却忽视对地下管线的安全管理,造成管线安全建设投入长期不足;二是体制原因,地下管线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权属单位众多,多头管理,管理流程不畅,关键环节缺失,可操作性差;三是认识的误区,重视管线的普查,轻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突击行为替代长效管理机制。
鉴于地下管网管理的严峻形式,2013年初,各地开始新一轮的管线普查和信息化建设,但管线事故多发的势头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的遏制。2013年末,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炸,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2014年4月兰州发生城市供水严重苯污染的问题。分析其中原因,除了历史包袱重,一时积重难返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建设不能适应我国地下管线管理职能分散的状况,往往建成为单一部门服务的信息孤岛,导致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的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缺乏管线状态实时监测的手段,不能取得管线的实时数据信息;三是关键管理环节缺失,不能实现管线建设全流程,管线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管理中漏洞较多,可操作性差;四是未能建立针对地下管线危险源的综合空间环境下的动态风险分析和专业管理机制,管线风险无法管控;五、无法提供管线现势状态分析和事故应急处置流程,为管线事故的应急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2013年住建部开展193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试点,其中就包含地下管线的信息化。根据2013国发[36]号文件的部署,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率显著降低;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要实现上述目标,除了解决巨大的投资缺口,还需要吸取以往的经验,解放思想,按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要求,创新商业模式,采用社会化方式运营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实现地下管线的自我发展。同时在技术上,需要建设地下管线的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地下管线的本质安全管理。
地下管线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牵头组织的单位。国家发改委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计划和协调机构,完全可以承担这一职责。基于目前的现状,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现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 机制创新,变多头管理为单一专业管理
参考国外地下管线先进管理经验,地下管线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由专业的机构负责,实行社会化运营与服务,政府主要负责政策法律和监管。考虑中国的国情,可采用PPP模式,由政府、投资方、建设方共同出资成立专业化的公司,专门负责地下管线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运营与管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政府参与全过程合作,有利于建立更完善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保障项目的成功率。
2、深化市场作用,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地下管线的社会化运营与服务
建议政府牵头,设立地下管线专项基金,解决管线建设的资金问题
地下管线的建设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各地的财政资金并不充裕,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建议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设立地下管线建设基金,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地下管线的建设,运维以及管理方面的母基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利用金融杠杆实现基金的增值与运营。
创新商业模式,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的社会化运营与服务,改变单纯政府投入模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3、建设地下管线的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地下管线的本质安全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地下管线长效管理离不开地下管线的智能管控平台的建设。地下管线的智能管控平台是智慧管线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包含三个一体化的子平台。
一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管线数据的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消除信息孤岛,确保管线数据的现势性和数据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管控一体化平台,建立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现场监管,竣工测量以及数据入库的全过程的流程管控,实现地下管线从规划,建设,运维以及退役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三是辅助决策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地下管线实时监测的问题;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建立针对地下管线危险源的综合空间环境下的动态风险分析和专业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下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流程,为科学决策提供辅助。
地下管线的智能管控平台还为地下管线的社会化运营与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手段。
综上所述,建立专业化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部门、采用市场化的商业模式进行运作、用信息化的手段使管线的运营和管理变得更加安全,完全符合民生福祉的需求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