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涌现,各大企业积极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携手推进产业的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接受了《江苏软件与服务》杂志专题采访。发表了对工业互联网大环境下,软件企业应该如何发展的独到见解以及朗坤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探索成果。
以下为专访内容:
Q: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您认为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会给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产业发展又将呈现哪些趋势和变化?
A:近年来,信息技术始终处于高速更迭状态。软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不断朝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软件企业必须顺应形势,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
当今时代不同于以往。从前,软件企业只要埋头打磨产品,完善功能、做精做细就已足够;大数据时代,客户需求已然升级——软件使用过程中收集的海量数据往往蕴含着丰富价值,如何发掘这些“金矿”,以数据作驱动,帮助客户发现变革机会,最终实现赋能,其价值远远超过软件本身。朗坤之前引进了一批具有大数据思维的人才,就是要把大数据作为工具,从为客户提供软件转变为提供软件+服务。
朗坤主要专注于工业互联网。在我们看来,流程工业是工业互联网落地的最佳土壤,朗坤多年来一直在积累相关的技术和理念。由于流程工业采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方式,提高装备自动化程度显然是重中之重,相关技术起步也比离散工业早。现在离散工业里面涉及的一些物联网的思想、手段、技术和应用场景,流程工业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已经践行了十几年。因此,流程工业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应用比离散工业领先了十来年。举例来说,远程诊断中所包括的设备实时数据库的构建、远程数据的传输等,流程工业早在七、八年前就已有涉及,在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时候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Q:纵观全国,各大企业都在往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渗透,积极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您认为这些企业转型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呢?
A:工业互联网姓“工”,需要把工业、工业需求和产业融合起来。
第一类是互联网企业向制造业转型。互联网企业大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这类企业一般采用纯数据驱动的思维,以概率学为基础,用大数据的一些理念来发现问题、寻求优化。那么互联网企业缺什么?缺的是工业方面的专家。对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组建一支熟悉制造业的专家团队不算难事,但制造业涵盖范围甚广,具体到某个特定细分行业,底蕴不够。要想解决一个垂直行业的问题,就必须找到对应领域的专家,要有经验、而每个垂直领域里都会有一家企业拥有该领域最多的专家资源。因此互联网企业很难快速在工业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还有一些企业原本就是制造业,本身就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这些企业借助互联网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在向工业互联网转型时具有天然的先发优势。这些企业一般从事离散制造,专注于某个单点的应用,按点服务,即聚焦于某个设备生产状态的简单监测和预测,并未对设备本身实行全方位管理,还谈不上形成体系的服务。因此,这些企业在对接客户时,只能承接点状需求,并不能体系性地为用户解决问题。事实上,设备管理体系极其复杂,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
第三类是以朗坤为代表的工业软件公司。由于不具备互联网企业的海量用户基础和制造业企业的产业背景,工业软件公司没有五到十年的行业积淀,很难形成成熟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作为深耕行业十几年的软件企业,,朗坤在制造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应用案例,在工业技术软件化方面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就像前面说的,得益于流程工业的基础,朗坤长时间以来所积淀的,正是当前工业互联网雏形下所需的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技术——把工业流程管理软件化是我们所擅长的。
如果说互联网企业是以数据驱动,那么朗坤就是工艺技术加数据双驱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朗坤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知识,但与制造业企业相比,我们缺少实验田,也就是制造业产业基础,这是薄弱环节。我们正在积极寻找不同细分行业的客户,与他们携手共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以期实现多方共赢。
Q:针对行业新趋势,朗坤近年来在技术、业务等领域作了哪些探索,效果如何?
A:近年来,朗坤在移动技术、基于云计算的集团化部署技术、多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一直走在国产软件的前列。
线上我们研发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苏畅,提供从边缘层到云端的全面解决方案,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方向,为电力、石化、建材等资产密集型企业提供了涵盖运行优化、安全生产、设备故障预测、经营预测、行业智库在内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
线下我们打造了实体创客中心。作为一个共建共享的载体平台,创客可以广泛连接客户和数据,对接实际的客户需求和场景,解决了很多专家专业能力强,但缺乏产业化能力的问题。工业互联网不能一家独干,要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我们非常乐意筑巢引凤。
此外,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朗坤主动与政府、企业、高校合作,整合各方社会力量推动朗坤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助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平台运营已经初见成效:平台累计入驻企业600多家,支持接入协议100多种,接入设备20多万,提供模型50多种,提供微服务300多个,接入开发者1000多位。已经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平台、开发者、用户的良性合作生态,平台APP入驻、设备接入、企业合作不断增加。
Q:您对于江苏每年不断新增的软件企业怎么看?
A:五到十年前,软件产业方兴未艾,仍然是片创业沃土。随着产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平台巨头几分天下的格局必将形成。新增软件企业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难度自然不能同日而语。目前行业内的小企业想要生存,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抓住风口、整合资源做平台;二是是依附一个平台筑高地,做单点创新,成为细分服务领域里的龙头。
我有个判断,未来的面向客户的应用软件一定是基于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过各种微服务APP的连接,赋能提升。
Q:在政府引导创新创业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A: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成本是不一样的。从政府角度来说,要打造一大批共建、共赢、共享的智慧园区,使创业企业不要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可以由政府牵头,搭建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和连接不同细分方向的产业,形成一个工业生态体系,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产业升级,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强项,借助平台实现强强联合,确保自身始终处于轻资产运营状态,从而降低创业阶段的运营成本。